初夏的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涌动着中国汽车产业向海图强的澎湃动能。5月22日,第十一届成都国际汽车零配件及售后服务展览会开幕。2—5号馆内,773家中外企业携最新技术与产品密集亮相,“新能源智能网联”等八大特色产品专区、23场主题活动,涉及技术研讨、战略对话,吸“睛”十足。 霍尼韦尔(中国)、上海纳铁福传动系统、浙江松田汽车电机等行业龙头,四川时代、南充康达、广安华讯等知名企业悉数亮相,还有美国、德国、瑞士、意大利等国家的参展商穿梭其间。 本届成都汽配展,展览面积达52000平方米,创历史新高。此次展览,也成为观察中国汽车产业脉动的窗口。 展区现场 主办方供图 看现场 “新能源”“出海”成热门关键词 “今年一季度,凯翼汽车有1万辆出口到海外。”“目前,我们已经对接6家海外贸易商。”“整车出海可以带动零部件‘走出去’。”……展会现场,“新能源”和“出海”成为高频词。2025年前4个月,中国汽车出口总量达193.7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64.2万辆,同比增长52.6%,亮眼的数据,在不少参展商看来,正是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崛起,成为出海的核心竞争力。 记者注意到,此次展会,川渝地区展示出强大的产业链配套能力和新能源领域的优势。四川16个市(州)和重庆展团的123家企业,打造了从新能源整车、零部件、智能驾驶到充换电领域的全链条展示区。 作为中国第三大汽车产业集群的川渝地区,目前已集聚600余家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覆盖三大系统、56个关键部件。两地形成产业互补——重庆凭借整车制造优势,聚集了长安、赛力斯等龙头企业,而四川则依托丰富的锂矿资源和动力电池产业,成为全国最大的锂电池生产基地之一。两地协同,不仅降低了产业链成本,更增强了供应链韧性。 产业链优势,为汽车企业积极拓展全球市场注入强劲动能。不少企业带着明确目标参展,围绕出海与贸易合作积极交流。 四川雷联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锡林带着“当家”产品电机下盖亮相展会。一枚电机下盖直径50毫米、重量仅80克,却是电机里的关键零部件,每年的销售量15万套,主要供给品牌车企。“产品精细度要求特别高,尺寸误差仅有头发丝的十分之一。”刘锡林说,依托川渝两地的汽车产业协作,目前,雷联汽车部件主要市场集中在重庆。此次参展,刘锡林期待能与更多的国外车企建立合作,“直接和海外汽车厂商对接,快速打开海外市场。”依据交通条件和区位优势,刘锡林将市场确定在东南亚和中亚地区,计划在三年内实现海外销售“零”的突破。 电机下盖 兰珍摄 同样期待实现突破的还有绵阳新晨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总经理聂小波。此次展会上,他带来了母公司绵阳新晨动力机械有限公司(简称新晨动力)的主打产品汽车发动机。据悉,新晨动力由华晨汽车和原来的绵阳新华内燃机股份有限公司合资,宝马集团授权新晨动力使用专利技术生产部分系列发动机。目前,新晨动力是国内一家大型电动汽车厂商发动机的主要供应商。 “2024年,我们发动机的销量超50万套。”展会上,聂小波已和多位外贸商洽谈交流,“我们计划分步走,一方面,在东欧投资建设汽车零部件生产线,提高海外竞争力。另一方面,助力下游整车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扩大公司零部件产品的影响力。” 汽车发动机 兰珍摄 谋未来 本地化部署形成“出海舰队”,打造产业链共同体 一场展会,从汽车零部件企业到整车企业,为何如此重视“出海”?不少企业回复:“出海”不仅仅是选择题,而是生存发展的必答题。 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培训部原主任林惠春在采访中多次强调“不出海就出局”的紧迫性。他以数据为证:中国汽车产能占全球34%,但市场仅占17%,“出海”是消化过剩产能、突破增长瓶颈的关键路径。依托“一带一路”倡议,中国车企正加速抢占中亚、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 然而,这场全球化征程并非坦途。政策环境的复杂性、贸易摩擦的风险,以及海外消费者购买行为的转变,包括来自欧盟的碳关税、东南亚的电池回收标准、中东的高温适应性测试等挑战,车企还需直面考验。 宜宾展区哪吒亮相 兰珍摄 要如何破题?在展会现场,专家和企业提及,未来车企需联合零部件、软件、服务商形成“出海舰队”,通过共建海外园区、共享物流网络降低风险。 林惠春提出“走出去、走进去、融进去”的三阶段方法论,特别强调“本地化”是出海成功的关键。例如,雪佛兰通过本地化建厂在中亚市场占据优势,而中国车企若能在当地实现生产、用工、税收的全面融入,将极大提升竞争力。 以凯翼汽车为例,这家四川本土车企通过在中亚、南美等地区建立KD工厂(专门进行汽车零部件或产品组件的组装生产工厂),将“本地化”战略落到实处——雇佣当地员工、零部件本土采购。目前,海外市场已占据企业销量四成。凯翼汽车副总何勇平坦言:“供应链的每一次降本,都是为国际市场竞争力加码。”他有信心,今年凯翼汽车国际市场销量将反超国内。 争夺海外市场,在竞争中持续领先,技术创新是重要引擎。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王超认为,抢占AI与绿色赛道,是打开增量市场的两把钥匙。中国车企需持续加码研发,特别是在固态电池、智能驾驶、车路协同等领域建立壁垒。“汽车产业的未来属于‘微创新聚合体’。”王超总结,当1000个1%的改进,通过AI产生协同效应,中国车企将迎来真正的变革。 (责任编辑:) |